【環(huán)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huán)球時報記者 李萌】路透社5月29日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報道稱,歐盟將推遲決定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直到6月9日歐洲議會選舉結束之后。率先報道這一消息的德國《明鏡》周刊稱,推遲的原因是“避免將這一問題卷入激烈的競選活動”。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5月3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就有關問詢表示,中方敦促歐方盡快終止調查,避免損害中歐經貿合作及產業(yè)鏈供應鏈穩(wěn)定。
歐盟委員會在去年10月宣布對原產自中國的進口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需時最多13個月。歐盟委員會可以在調查開始9個月之后征收臨時反補貼稅,有關措施據(jù)稱原計劃在6月5日或之前公布。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新的加征臨時關稅公布日期可能是6月10日,即歐洲議會選舉結束后的轉天?!睹麋R》周刊稱,關稅預計將在7月初暫時生效,經過歐盟與相關制造商和成員國的磋商后,最終在11月初正式生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認為,應利用這個最后期限與中國進行談判。
“推遲宣布關稅的決定反映了歐盟委員會在選舉期間對敏感經濟問題的戰(zhàn)略方針。”路透社分析稱,通過推遲宣布,歐盟委員會旨在防止關稅成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從而可能動搖選民或分化公眾輿論。這一推遲也凸顯出歐盟與中國貿易關系的微妙平衡。盡管歐盟尋求保護其內部產業(yè)免受“不公平競爭”的影響,但它也必須應對國際貿易外交的復雜性。
“關于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fā)起反補貼調查,中方已多次闡明立場。”毛寧5月30日就有關問詢再次強調,這起反補貼調查的實質是貿易保護主義。歐方在調查中存在許多不合理、不合規(guī)的做法,指控的所謂中國“補貼”項目也根本站不住腳。
北京外國語大學歐盟與區(qū)域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5月30日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盟在作出有關決定時,確實會考慮到政治因素。早些時候他們可能希望在歐洲議會選舉之前公布初步裁決結果,以此來影響選舉。歐盟想借此來抑制內部極右翼勢力的轉向,同時又想以保護主義的面目告訴群眾主流政黨是有作為的,以此來贏得支持。崔洪建表示,最近幾天,德國方面密集發(fā)聲,希望在電動汽車問題上采取一些措施,避免發(fā)生貿易戰(zhàn)。這種表態(tài)可能對歐盟推遲公布調查結果產生了一定影響。
歐盟委員會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不僅引起寶馬、大眾等眾多歐洲車企的反對,德國多名政府官員也表態(tài)加征關稅是“錯誤的”。德國聯(lián)邦數(shù)字化和交通部長維辛5月29日接受歐洲動態(tài)網采訪時表示,通過對中國電動汽車加稅來試圖保護歐洲產業(yè)是“錯誤的方法”。他說,全球競爭會激勵德國企業(yè)生產更好、更便宜的汽車。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對德國《萊茵郵報》警告稱,一旦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征收懲罰性關稅,將對德國經濟造成損害。
崔洪建認為,目前,歐盟內部在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調查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主要分為兩派:一派認為,通過這次調查,歐盟需要與美國合作,以維護其產業(yè)安全和經濟安全;另一派則更為務實,他們認為,在電動汽車等綠色產業(yè)領域,中歐之間尤其是中德之間,有著密切的產業(yè)鏈合作。如果盲目跟隨美國對中國產品征收高額關稅,將對歐洲自身造成重大損害,形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如果歐盟真的推遲公布對中國產品調查的初步結果,反映出這兩派之間正在進行激烈的博弈。
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報道稱,針對歐盟接連發(fā)起并叫囂不斷擴大對中國企業(yè)的反補貼調查,中方已表達強烈不滿。如果歐洲繼續(xù)采取行動,中方可能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回擊。中方已經對歐洲白蘭地發(fā)起反傾銷調查,一些媒體猜測接下來可能會將歐洲的豪華汽車和豬肉列為“報復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