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民族日報》2月14日報道,構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籃子的貨幣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人民幣5種。在國家間的貿易、資本交易中通用,被稱為廣義上的儲備貨幣。 人民幣在2015年11月被納入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zhí)行理事會通常每5年研究一次特別提款權籃子貨幣構成及各貨幣比重,并進行調整。原計劃在2021年進行的執(zhí)行理事會因新冠疫情被推遲到2022年中期。
韓國全國經濟人聯(lián)合會(全經聯(lián))2月13日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相關分析資料,列舉了韓元可以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的五大原因,并向韓國政府提議,在今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zhí)行理事會時推進將韓元納入其中。
全經聯(lián)提出的首要原因是韓國作為全球經濟大國和貿易發(fā)達國家的地位。以2020年為基準,韓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6萬億美元,貿易額9803億美元,分別位居世界第10位和第9位,國家信用等級(今年1月S&P)為“AA”,與歐盟(EU)、英國相同,高于日本、中國(A+)。
全經聯(lián)提出的第二個原因是,在世界上首次從受援國躍升為援助國(2009年加入OECD開發(fā)援助委員會)的韓國發(fā)展也符合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的目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致力于可持續(xù)的經濟增長、減少貧困、推動國際貿易。原因之三是,韓國滿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特別提款權分配條件中的出口條件(世界第5位)。韓國的出口額在最近5年間(2016-2020年)平均為5438億美元,從貨幣發(fā)行主體來看,繼歐元區(qū)、中國、美國、日本之后排在第5位。
全經聯(lián)指出,韓國政府積極推進韓元國際化。韓元的國際交易比重(韓國進出口貨幣結算)從1992年的0.1%增加到2020年的4.9%。
韓國全經聯(lián)分析稱,如果將韓元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長短期經濟效果將達到112.8萬億韓元,占實際國內生產總值(2021年)的5.3%。其中包括87.8萬億韓元的鑄造利差、匯率不穩(wěn)定性減少38.5%導致出口增加15.6萬億韓元、因國債利率下降0.63個百分點而減輕的利息負擔9.4萬億韓元等。這里的“鑄造利差”是指國家通過發(fā)行貨幣獲得的利益,即貨幣的面值和制造費用的差額。如果成為儲備貨幣,則需增加發(fā)行貨幣,利潤也隨之增加。
全經聯(lián)經濟本部長秋光鎬(音)表示,考慮到國際貨幣基金提出的特別提款權分配條件和韓國的經濟地位,韓元的資格是充分的,韓國政府有必要研究相關方案。彭博社在2015年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時,曾將韓元選為下次納入籃子的首選貨幣。排在第二位的是新加坡元,第三位的是加拿大元。
目前,特別提款權籃子的各貨幣比重為美元41.73%,歐元30.93%,人民幣10.92%,日元8.33%,英鎊8.09%。特別提款權是對儲備貨幣的交換權,也可以稱之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的對外儲備資產之一。特別提款權分配將在今年中期重新討論,并于8月1日生效。